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最新发布

回眸“十三五”系列发布会第九场:科创点亮昆明

来源: 掌上春城   2021-01-13 11:40   字号: [        ]

10:17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610504265117333</span>

1月13日,昆明市召开“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昆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围绕“科技创新专题”进行发布。

10:37

昆明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韩枫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610505403459620</span>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充分展示昆明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事业取得的成绩,顺利开启我市科创事业新征程,今天我们召开昆明市“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昆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科技创新专题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我市“十三五”以来,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卫红先生;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燕女士;

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 叶明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首先,请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燕同志作发布。

10:43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燕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610505802603763</span>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各位记者朋友们共同分享我市“十三五”以来科技创新取得的一些成绩。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全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形成了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六大产业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也将陆续上线,提供服务。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比“十二五”末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增长,全社会R&D经费投入接近130亿,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增长超过70%;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成效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科技创新主体成长加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六大科创中心”建设,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首席科学家的昆明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为首席科学家的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于2020年7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拥有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白药为代表的16个国家级创新支撑平台,涌现出沃森生物、积大制药、贝泰妮等生物制药和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在干细跑与免疫细胞生物医药技术、天然药物活性筛选、药妆护肤等领域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昆明高新区入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榜单;在新材料领域,拥有云南省贵金属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云南冶金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创新支撑平台,高纯稀贵金属和锗、铟半导体材料生产技术等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拥有昆明船舶设备集团、云内动力、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等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电子信息产业,昆明拥有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光电子、金融电子设备及信息服务、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等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微光夜视整机和系统、精密光学元件等光电子领域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近年来又着力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产业、前沿信息技术等细分产业,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区块链产业示范基地,五华科技产业园建立了云南省区块链中心。

三是科技创新人才更加汇聚。昆明市政府求贤若渴,于2018年出台《“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重点引进了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管理咨询以及其他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对入选人才在创业支持、特设岗位、基金扶持、科研经费、成果转化、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2020年,昆明市引进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在昆明建立糖尿病诺奖研究院创新基地,打造诺奖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十三五”以来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78名,共选拔培养254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4名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我市拥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332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达到257个;目前持我市核发有效工作许可证外国专家近千名;并且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我省首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

四是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快速提升。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领域培育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等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创新载体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机构,布局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并向社会开放。国家植物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天元数学中心落地昆明。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各类科技机构1782家,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占83.58%;累计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89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64个,市级11个;各类重点实验室122个,其中国家级6个;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家,其中国家级4个;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64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70家,其中国家级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35.7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为3218家,在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60家,累计毕业企业1411家。经开区创建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10:45

五是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气象。“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成立,每年召开的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会议已成为昆明科创工作的一大盛事;国际城市间科技创新交流互动成效初显,昆明与万象、暹粒、海阳、曼德勒等城市都合作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德堡、下诺夫哥罗德州等城市建立“科技合作友城”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关企业(机构)建立了畅通的合作机制,发布了《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需求白皮书》,为未来加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国际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形成了以科技服务业为特色,科技金融为支撑的科技服务全体系。目前已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600余项,实现国际技术转移超过60项。

六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向纵深推进。紧抓产业链各环节,打造成果转化实效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整合高校院所资源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企业“跨界融合”,促进高校院所成为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昆明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在“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基础上筹划成立“昆明市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现昆明市14个县市(区)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盘龙区、安宁市、嵩明县、官渡区成为“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见成效。科技服务体系要素基本完善,全市共认定重点科技服务机构357家,引进域外业内科技服务机构39家, 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27家,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累计实现跟踪服务成果1759项,促进成果转化957项。

七是科技惠民滋润春城大地。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科研防控使命召唤下,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工作,共筛选评审立项81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科技防治项目,支持资金1985万元。涵盖不仅仅民生急需的防护服、口罩生产,在一线临床医护中医药创新等多个方面,还重点支持人工肺、疫苗研发等核心攻关项目,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脱贫攻坚工作倾斜,“十三五”期间在全市9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区立项安排生态产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等科技扶贫项目52项,经费2469万元,带动农户6000余人;支撑构建撒坝猪、中药材、麻椒、黑花生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在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贫困乡村示范建设太阳能路灯3765盏,为贫困地区提供公共照明,让高新技术惠及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达到14余万人;全市统筹遴选了847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实现对全市404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助力昆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前拥有科普精品基地55个,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76个,全市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1.17%。

八是科技营商环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提供高效、便捷、公开的科技服务。积极打造具有区域性科创服务的“昆明市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提供以“科技身份证”、“零跑腿”、“全公开”、“穿透式监管”的主动式科技服务,实现“服务不见面,办事零跑腿”;改革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有效实现“项目管理”向“科创服务”转变;不断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融入自贸区昆明片区建设总体布局,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手续,采取“先承诺后补交”方全程网上办理,实验动物许可“证照分离”改革落地落实,现代中药研发平台、仿制药研发中心等自贸区试点任务顺利推进,科技创新营商环境成为全市营商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各位记者朋友,回眸“十三五”,我们成绩斐然,但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更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紧抓机遇窗口期,在新征程上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昆明科技创新更加灿烂的明天!

10:47

昆明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韩枫

感谢朱燕副局长的发布。

下面,请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卫红先生进行发布。

10:53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卫红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610506312690724</span>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

上午好!

“十三五”期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落实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为深入落实国家、省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各级创新平台培育、认定工作,下面我将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三点介绍:

一、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创新平台成为企业创新研发的重要载体,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占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71.43%;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7家,占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54.61%;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92家,“十三五”期间分别新增了2家、75家、191家。形成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企业创新体系,企业技术中心在新产品研发、申请国家专利、制定行业(国家)标准、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全市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

二、探索建立新型创新载体,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创建工作。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及优势,围绕制造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和商业化应用各环节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目前,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云南省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云南省尾气环保后处理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昆明市智慧停车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单位列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云南省磷产业创新中心等4个单位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

三、各类示范企业的遴选培育工作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一是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云南云天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化智能化肥微工厂制造项目等6家企业项目(平台)被认定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平台),昊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大健康服务平台等13家企业(项目、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二是开展全国质量标杆活动,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全价值链体系增值精益管理、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全过程质量风险管控的经验被认定为全国质量标杆典型经验;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质量管理经验被认定为年云南省工业质量标杆典型经验;三是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遴选推荐工作,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A356铝合金等8个企业(产品)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认定;四是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作,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2016年、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五是推动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的建设,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企业(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6个,省级23个;国家级质量标杆2家、省级9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工业设计企业(中心)2个。

为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十三五”期间对新获认定的创新平台市级财政合计下拨补助资金7310万元。

10:57

昆明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韩枫

感谢李卫红副局长的发布。

下面,请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 叶明先生进行发布。

11:03

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  叶明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610506778553417</span>

各位新闻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长期以来,新闻记者界的朋友们大力宣扬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知识产权知识,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做了大量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向新闻记者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我市“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度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带动力不断增强,全市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创造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至2020年11月,全市专利申请103246 件,年均增长30%,在西部省会城市名列前茅。专利授权59076 件,截止2020年11月,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11614件,占全省7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7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13位,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小微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增长达153%。“十三五”期间,全市商标累计申请237561件,累计获准注册157577件,截止2020年底,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 217446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5件,地理标志产品7个。同时,植物新品种权、著作权登记量也明显增加。

二是知识产权运营运用取得突破。扎实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昆明市在2016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通过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昆明商标受理窗口实现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1.52亿元。积极推动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全市技术合同登记8564项,合同成交额185.05亿元,技术交易额126.63亿元。通过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实现了一大批专利技术转让运用。建设了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国科生物医药大健康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昆明理工大学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中心、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昆明)中心、云南中医药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等一批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在2020年6月,昆明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获1.5亿中央财政扶持资金,是西南唯一入选城市,这将有力促进我市知识产权运营工作体系化发展。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得到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务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016年争取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在昆设立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受理点,2017年又设立昆明商标受理窗口,为企业开辟了商标业务直接办理的便捷通道。2020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云南布局建设的第一家、西部第二个拥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省会城市,面向生物制品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两个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蓬勃兴起,商标代理机构发展到615家,专利代理机构发展达37家。西部第一个国家原创认证中心落户昆明,成立国内首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四是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完成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统一管理,在市场监管体制下覆盖市、县、乡的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深化。昆明在2016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在2019年6月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县7个。全市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6家,有云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9家,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6家,昆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73家。我市拥有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5所,名列西部省会城市第一,云南康乐茶文化城称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我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西部首家原创认证保护中心,我市在全省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指标测评中排名第一。2019年5月,昆明市与上海浦东新区等一起成为国家机构改革之后第一批七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下一步,我市的知识产权局将紧扣昆明区域性科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五张网”。

一是构建“政策支撑网”。适应市场监管体系下的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特点,强化知识产权政策集成和完善,研究制定出台一批知识产权发展、运用、保护政策,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

二是构建“权益保护网”。全力推进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按期投入使用,以保护中心为枢纽串联起知识产权纠纷仲裁、维权服务、协同保护等各项工作。研究制定全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见,积极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三是构建“公共服务网”。抓住昆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的机遇,力争三年内构建起规范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高新、经开两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四是构建“创造运用网”。围绕昆明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创新链和知识产权链,力争三年内培育推广一批优质花卉植物新品种,打造提升一批高价值文化品牌,创造转化一批大健康领域的核心专利,实施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研究建设昆明地理标志产品运营中心。

五是构建“国际合作网”。引进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智力资源,抓好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自贸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推动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力争三年内将昆明打造成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开放合作的“桥头堡”。

我的发布完了,谢谢大家!

11:09

昆明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韩枫

感谢叶明副局长的发布。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11:17

记者提问:“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在鼓励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是否有配套政策?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卫红: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在历年的《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中都明确鼓励创新平台建设,对取得各级认定的创新平台企业给予奖补,并且对创新平台的奖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新认定为国家和省市的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等按规定予以奖补。目前的标准是,对列入奖补政策的创新平台,按照国家、省、市三级分别给予100万元、40万元、20万元资金奖补。

11:23

记者提问:请问刚才提到的昆明建设“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燕: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开启了金砖国家转移转化合作之路。2018年9月,作为金砖国家体系在中国唯一的技术转移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正式成立。 

2018年—2020年,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大会连续三年在昆明成功举办,成为昆明科技届的一大传统盛事。大会以“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作为主线,构建“大开放、大合作、大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2020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合作形势,市科技局在国际合作方面激发创新主体功能,多元化扩大对外合作。

一是高质量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0出台了《昆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由科研院所、企业申报。首次面向金砖国家、南亚东南亚等国家认定了11个昆明市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基地建设涵盖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新加坡、印度、德国、美国等。

二是高水平召开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2020 年度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工作会议。圆满召开了“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内部工作会议”。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国家科技部,昆明市科技局、ITTN等代表中方参加了内部会议。参会各方对昆明在“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上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中心在各国开展工作提出了思路;俄罗斯联邦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市科技局和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共同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从昆明通过线上平台在俄罗斯落地,500项全球科技先进成果正式落户昆明;同期举行了首场“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来自中科院等12家单位的路演项目和全市150家企业进行了精准路演对接,超过40家企业对路演项目表达了合作意向;超过70个中科院体系的先进技术成果落地昆明,形成了中科院体系昆明成果库的雏形;正式发布《2020年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及技术需求白皮书》,为昆明企业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的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队伍逐步扩大。经科技部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授权,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了第三届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参训人数超过了350人,为昆明未来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队伍保障。

11:33

昆明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韩枫

今天的记者提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的积极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

记者朋友们,“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市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希望各位记者宣传报道好我市科创工作的经验做法,以及下一个五年我市即将开展的创新驱动战略。本周五,我们将继续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民族团结进步专题。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